中医辨证论治有何地位(4)

发表日期:2016-08-06 | 来源 :www.99yangshengtang.com

  3、证候与治疗之间有着因果关系,治疗的目的就是通过消除病因来解除各类症状。

  4、证候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如具备了口渴、发热等症就可以断定为热证。但只具备一、二个典型的热症,也可以诊断为热症。另一方面在这些属于热症的症状中,并无法准确的指出哪一个症状是热症诊断必须具备的,少了它热证就不能成立。因此,证候的机动性灵活性是非常大的。

  简言之,证候是许多症状体征的综合,它说明了引起这些症状的原因,与治疗也有直接的联系,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以上这些论述除了将任应秋先生的辨证观点加以论述以外,另一个创新就是提出了“证候”包括了“病因”。这个观点存在着一个悖论,就是将“辨证”理解为“辨病因之病因”。从逻辑上说,如果“证候”已经包括了“病因”那么,临证时还有必要再强调“辨证求因”吗?直接进行“对因论治”就可以了。对于这个观点同是西学中的贾得道先生就提出了异议,他认为有人说,中医辨证除病性、病位外,还应包括病因。我们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中医辨证,除六淫病变外,其他大部分辨证是不包括病因的,如脾气虚、肾阳虚、肝气郁、心神不安、心肾不交、血瘀气滞等,这些病症原因都很复杂,不可能把病因概括在辨证里。

  中医常说辨证求因,可见辨证与求因是两码事,只有先辨清证,才能进一步求因,要毕其功于一役,反会造成混乱。再从逻辑学规律的角度来看,一个概念的内涵外延是必须对应的,内涵越大,则外延就越小,如果辨证辨证的内涵包括了病因,则辨不清病因的各种病症,如脾虚、肝亢等就必须排出辨证的范围之外,这是不符合中医实际情况的。所以,辨证绝不能包括辨病因。

  至此,西学中已经将“证”从诊断的对象,上升为诊断的结论。如此一来,是对诊断的结论的“证”进行再次鉴别和分辨,不论是文理还是医理都是说不通的。对此,陆广莘有一段精辟的表述:“把证从诊察的对象,提升到诊断的结论,是出于担心把证作为外观的病象或病变的证候,会把辨证误认为只是现象性分析,而未达本质性认识,会把辨证论治误认为只是症状性诊断和症状疗法,因而降低中医学科学地位。然而,诊与断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认识过程,诊察属于认,判断则是识。证若是指可被诊察体的现象或证据,则辨证的辨,就是对诊察所得进行思辨推理识别判断的过程。证若指为已经是医生思辨推理判断的诊断性结论,则辨证的辨,还将要辨什么和辨向何处?

  近40年来,传统中医的“证”字的内涵被不断的扩大,乃至完全改变,其目的均在于使辨证论治能够表达出中医学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然而这一勉为其难的做法,不仅同传统中医学固有的概念和特点相抵触,而且违背了语音学规律。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关于辨证论治的学术歧见愈演愈烈,给中医学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日益严重。对辨证论治的随意解释导致了诸如证候、证型、症状、病机等术语、概念的混乱,使本来不十分规范的中医理论,变得更加难以规范,以至于不少学者深感“证概念混乱的严重性”,而发出了“证的定义有必要重新厘定和取舍吗?”的疑问。

  中医的病、症、证的关系

  中医的病、症、证的关系,不能妄断要以古代医家的医著中寻找答案,才不会偏离中医飞文化本源。宋代朱肱的《南阳活人书》中有:“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往往病在太阳,反攻少阴;证在厥阴,乃和少阳。”“阳候多语,阴证无声;阳病则旦静,阴病则夜宁。阳虚则暮乱,阴虚则夜争。阴阳消息,证状各异。”这里朱肱将“病”、“证”“候”进行了相互对举,但就含义而论几乎是相同的,即病就是证,证就是候,候就是病。在众多的古代中医医著中大多都是“病”、“证”“候”互通互用的,如《辨症玉函》的目录中有;阴症、阳症、吐症、泻症、脱症、汗症、痰症、暑症、喘症、萎症等。这些“症”与现代中医使用的“证”个含义是一样的。可见,证与症互相适用自古就有,理由也简单就是同义词。

  但将病与证同义,其原因要复杂些。传统中医理论中的“病”,既有独立的病名,如《金匮要略》的痉病、暍病、狐惑病、中风病、消渴病、淋病、下利病……,有《诸病源候论》的积聚病、九虫病、疝病等。也有以症状命名的,如咳嗽、呕吐、腹胀、便秘、不寐、腰痛、头痛等。可见,古代中医病与证并没有严格的区分,直到现代中医依然以证代表病的方式来表述中医的临床特征。从内容来看,病是由症状与体征组成的,由证会知道病。但中医的治疗如只有病名的诊断是无法进行辨证论治和选方用药的。

传统中医理论中的“病”,既有独立的病名

  辨证论治的目的是什么

  中医的辨证目的是为了进行正确的诊治,辨证论治是由“辨证”与“论治”两个部分组成的,从理论来看,辨证论治是一个整体,辨证是论治的基础,只有辨证的准确,才能为正确的施治的提供必要的参考。

  中医的治疗体系共分为中药、针灸和按摩三大类,每个治疗体系的病因、诊断和治疗都有各自独立的体系。其中中药的治疗体系,主要是根据中药的性味、归经和升降浮沉的治疗属性,主要是针对与脏腑的阴阳、气血的失调,正虚邪实相关的病因的病证;针灸主要是根据针和灸的治疗方法,主要针对以经气失和、经脉阻止为主的病因的疼痛或病证;按摩是根据手法矫正的治法,主要是针对与骨骼关节、骨骼肌失衡、损伤的相关病因的疼痛或病证进行治疗。

  以偏头痛为例,中药主要针对与脏腑气血失调,阴阳失衡为主的偏头痛,以头痛为主,并有相关失调的内脏的其他多种病证;针灸所适治的头痛,大多以痛有定时,如午后疼痛,或半夜头痛,或午前头痛等,主要是因为经络具有定时巡行的规律;而按摩主要适治与关节失衡相关的偏头痛,如颅骨、下颌关节的失衡等,主要表现为痛点相对固定,有明显的压痛,痛点多集中在颅骨的骨缝,骨板和下颌关节附近。属于脏腑失调的头痛宜使用中药治疗;属于经脉失和、经气阻止的头痛宜使用针灸治疗;属于骨骼关节失衡的头痛,宜使用手法矫正进行治疗。这说明同样是偏头痛,因治疗方法的不同,会有三类不同的主治病因,只有有效地选择了最接近病因的治法,才有可能收到理想的疗效。也就是说,中医的辨证与论治的正确地衔接,是有严格的界定标准的。

  结语:以上就是有关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些知识,看完之后,你现在知道它在中医学上有什么样的地位了吧,辨证论治的目的以及中医的病、症、证的关系是什么等这些知识是不是也清楚了呢,如果你对中医感兴趣的话,可以多看看哦。

原文地址:中医辨证论治有何地位(4)(http://www.99yangshengtang.com/zhongyililun/1470491899169303.shtml)

在本页继续加载

随机文章

栏目排行

经络穴位大全

中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