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劳七伤”到底是什么意义(全文)

发表日期:2016-08-06 | 来源 :www.99yangshengtang.com

  你听过“五劳七伤”这个词吗,它到底值的是什么呢,包含哪些内容呢,我们有什么治疗“五劳七伤”的中医验方呢?这些是一些关于五劳七伤常见的问题,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介绍下想过知识吧。

  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尤其是古装剧,常常会听到“五劳七伤”这个词,然后接着就有人不是面色苍白就是吐血咯,那么这个“五劳七伤”到底是啥呢?

  五劳是指心、肝、脾、肺、肾五脏劳损。

  七伤是指喜、怒、悲、忧、恐、惊、思七情伤害。

  人们经常用“五劳七伤”来形容人身体虚弱多病。其实,“五劳七伤”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形成因素也包含着多个方面。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五劳七伤”实际上是经常被人忽略的,所以才会“积劳成疾”。小处着手,注意日常细节,生活就会更健康,更快乐。

  五类劳损概念

  指人因为劳逸不当,气、血、筋骨活动失调而引起的五类劳损。《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有时也指肝劳、心劳、脾劳、肺劳、肾劳等五种疲劳,它们都是指由于过度劳身与劳心所产生的种种疲劳状态。

因为劳逸不当,气、血、筋骨活动失调而引起的五类劳损

  久视伤血

  不论是儿童、老人还是青壮年,长时间地阅读、玩电脑、看电视等,或者长时间得不到睡眠,都会导致视力疲劳,伤血耗气,产生脸色苍白、头晕目眩、眼睛干涩等症,经常如此,就会导致近视,或者是其他眼疾。眼睛必须有血液供应才能看清东西。眼睛的损害并不单纯是眼睛有病,它还反映人体内部血分受到损害。

  因此,我们不管是看书,还是玩电脑等,只要有一个小时了,就应该休息一会儿,或者起来走走,也可以往远处看一会儿,也可以做做眼保健操,以此来促进体内的血液循环。

  久坐伤肉

  中医认为,脾胃主管人的肌肉、四肢。久坐会导致脾气不健康,胃功能减退,从而使得气血不足,导致人体皮肉失去滋养,使肌肉松弛,四肢疲倦无力。久坐不动,血液流通会受阻,使人容易患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冠心病、腰肌劳损、痔疮等疾病。因此,坐一段时间之后,应当站立或者活动一会儿,可促进躯体内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相应地疏通经络,调剂平衡,减少疲乏,清醒大脑,保护身体健康。

久坐会导致脾气不健康,胃功能减退,从而使得气血不足

  久立伤骨

  久坐不好,久立也不好。久立会影响气血的运行,使部分组织和细胞的营养失调,出现气滞血凝,导致某些骨骼关节发育畸形或活动障碍。久立不走,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不畅,便会引起腰痛、腿软、足麻。另外,长久站立,容易发生下肢静脉曲张或导致某些骨骼关节发育畸形和活动障碍。因此,久立之后,也要坐着或者躺着休息一下,才能让周身气血正常运行,调节神经功能,保持身心的健康。

  久行伤筋

  适当地走动或散步,可以使全身关节筋骨得到适度的运动,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肌体免疫力。但行走的时间长了,就容易使肢体,特别是下肢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肉等筋键组织受到扭伤或劳损,这也就是为何人走路多了会酸痛、疲乏的原因。

  所以说,我们走路也是需要注意休息了,走一会儿就可以休息一下了哦。

  久卧伤气

  人有事没事总是躺着,特别是吃完饭后就躺下来,就会使得经脉难以流通,气血凝滞不行,不仅肢体筋肉之气渐趋衰弱,而且还会伤及五脏六腑,引起一些气血不足的表现,如精神萎靡,疲倦无力,食欲不振,心悸气短等症状。所以,睡眠应当适可而止,有规律,有节制,顺应“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晚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的规律。

  中医辨证是什么意思,我们大家都清楚吗,其实这是中医看病的特点,想要治疗好一种疾病,一定要辨证治疗,看看有哪些类型。那么中医辨证论治到底有什么地位呢?中医的病、症、证的关系又是什么样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相信了解中医的人都应该知道,中医给人看病最大的特点其实就是辨证论治,其实这也是中医和西医最大的区别,而辨证治疗疾病的过程,也是中医临床思维的过程。

  辨证论治在中医学中有何地位,可以说,它是中医学的精髓,是中医学术特点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您觉得呢?

  中医学基本理论概述

  中医学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光辉历史,它在保证我国民族的生存和繁衍、保障人民的健康等方面,过去和现在都有不可磨灭的功勋。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是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它们总括和贯穿了中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药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各个方面,使中医学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学指导思想中最大的、最可贵的特点,就是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这种观点指导下,认为人与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和环境是统一的(如“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应”),人体内部各脏腑器官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如五脏之间的生克关系等),人有生长老死的变化发展规律,疾病是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发展的。

  在病因学方面,它不仅承认外因是致病原因之一(如“六淫”、饮食、房劳、跌打、金创、虫咬等使人得病),而且认为精神因素(七情)也可直接引起许多疾病(如“怒则伤肝、喜则伤心”“怒则气上,喜则气缓”)。在发病学方面,认为疾病的发生,主要取决于“邪”“正”争斗的双方。“邪盛”虽然可使人得病,但认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最主要最根本的因素,在多数情况下则是“正虚”(如“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充分反映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观点。

  中医学认为疾病发生的根本机理是体内“阴阳失调”和“阴阳偏胜”(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盛生内寒,阳盛生外热”)。这就说明体内的阴阳由“平衡到不平衡”是疾病发生的机理。

疾病发生的根本机理是体内“阴阳失调”和“阴阳偏胜”

  在诊疗学方面,中医学独特的一环就是“辨证论治”。即在整体观思想的指导下,强调因人、因地、因时、因症而辨证论治,特别强调整体治疗。既重视“祛邪”,更重视扶正,纠正和调整机体内已失调之阴阳平衡为主要治疗任务之一(如“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和“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认为机体内由“不平衡到平衡”是疾病治愈的机理本质。这种发病学机理和疾病治疗机理的观点给现代医学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在疾病的预后和转归方面,认为体内病理矛盾(即阴阳失调)缓和则疾病向着好转的方向发展;如果病理矛盾不断尖锐化,则疾病预后不良(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在预防医学方面,中医学更有其先进之处,早在《黄帝内经》中已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原则(如“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古人很强调治未病。

  所谓“治未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未病先防”,其中又分两点:病人本身在摄生方面的措施,如“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医生在治疗方面的防御措施,如“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受肝之邪”。另一方面是“已病则杜渐防微”,如“上工救其萌芽”“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

  从上面的观点中我们应该能看出来,中医学不仅有着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内容,还有很先进的医学思想以及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

  其中关于辩证法的临床思维方法;整体观的医疗指导思想;强调精神因素在病因学中的地位;发病学中重视“内因”的观点;强调“预防为主”等等,无疑都是较为先进的。至于所论及的发病机理和临床机理本质的看法,肯定也是有其科学根据和独特见解的。正如朝鲜友人金孝善说:“中医把人的有机体发病机理,看成‘人体内对立的阴阳均衡的破绽’,这就提示重新讨论各种疾病的发病机理本质的必要性,‘阴阳的均衡的破绽而使它调和叫作治疗’,这就在提示着要重新讨论各种疾病治疗机理本质的必要性。”这种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较之现代医学,中医学这种观点是否会更加全面,更加先进呢?这将有待我们今后进一步去探讨和证实。

  “辨证论治”与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关系

  中医学理论运用在临床上,集中反映在医生“辨证论治”的全部过程中。“辨证”和“论治”的过程,就是医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和指导实践的过程。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也直接反映出医生基础理论水平的高低和临床经验的多寡。它不仅是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中心环节,而且是中医学理论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辨证论治”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理论到实践的桥梁。

  我们想掌握中医学,就必须抓住“辨证论治”这一中心环节,围绕它去钻研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就是以“辨证论治”为中心去掌握中医学唯一的最好方法。另外,“辨证论治”本身又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整体观点和自发的辩证法。它是建立在中医学“理、法、方、药”全套理论基础上的,离开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就根本谈不上“辨证论治”。医生若没有较系统地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并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就不可能正确掌握“辨证论治”,在临床上就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和体现出它的优越性。

  七伤的概念

  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行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解伤志。

  可以看出,视、卧、坐、立、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活动,这些活动对人的影响也最大,互相之间也可以相互影响,互为协调。所以,每个人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都要注意,不论是劳身还是劳心都要有节制,不可过度,要注意劳逸结合,调节神经和身心,这样才是正确的养生之道。

  治疗五劳七伤验方

  1、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女带下、手足寒热,宜服“三黄丸”

  随季节而不同。按上列三药的右诹,春季用量是:四两一三两一四两;夏季是:六两一一两一七两;秋季是:六两一三两一三两;冬季是:三两一五两一二两。配好后捣碎和蜜做成丸子,如乌豆大。每服五丸,渐增至七丸。一天服三次。一月后病愈。久服使人健壮。

  2、治五劳七伤,下元久冷,一切风病,四肢疼痛

  用补骨脂一斤,酒浸一夜,晒干,加乌油麻(黑芝麻)一升炒,等麻子炸声绝后,簸去麻子,只取补骨脂研为末,以醋煮面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服,温酒盐汤送下。

  3、再方

  用干漆、柏子仁、山茱萸、酸枣仁,等分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温酒送下。一天服二次。

  4、再方

  用乌鸦一只,于其腹中装入栝楼瓤一枚和白矾少许,扎紧煮熟,分作四次服下。

  5、再方(衰弱型)

  用枸杞叶半斤,切细,加粳米二合,豉汁适量,一起煮成粥。每日食用,有效。

用枸杞叶半斤,切细

  6、再方(阳虚无力型)

  用羊肾一对,去脂,切小;肉苁蓉一两,酒浸一夜,去皮,和作羹汤,加葱、盐五味吃下。又方兼治腰脚疼痛:用羊肾三对、羊肉半斤、葱白一根、枸杞叶一斤,同五味煮成汁,下米煮粥吃。

  7、再方(吐血咯血型)

  用水牛脑一具,涂纸上阴干,杏仁(煮去皮)、胡桃仁、白蜜各一斤,香油四两,同熬干为末。每服二匙,空心服,烧酒送下。

  8、五劳七伤的治疗偏方(吐血虚瘦症)

  用初生的紫河车,洗净至清汁流出乃止。以酒煮烂,捣哪泥,加白茯神末,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百丸,米汤送下。忌用铁器煮药。

  结语:看到这里了,相信大家都应该知道“五劳七伤”是什么意思了吧,值得是什么也清楚了吧,平时我们这么预防“五劳七伤”这才是非常关键的,大家一定要多看看哦。除此之外,治疗“五劳七伤”也是有偏方的哦。

原文地址:“五劳七伤”到底是什么意义(全文)(http://www.99yangshengtang.com/zhongyililun/1470491903169304.shtml)

在本页继续加载

随机文章

栏目排行

经络穴位大全

中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