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脊中穴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按摩脊中穴具有壮阳益气、舒筋活络、治疗腰腿疼痛、风湿痛、黄疸、小儿疳积、癫痫、腹胀等作用。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脊中穴位位置图、准确位置、按摩手法及作用。
脊中穴,又叫神宗穴,脊俞穴,中医针灸穴位之一,出自《针灸甲乙经》,属督脉穴。主要治疗腰脊强痛,腹满,不嗜食,小儿疳积;黄疸,脱肛,癫痫等症。
【脊中穴名解】
出处:《针灸甲乙经》:“在第十一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伏而取之。”
别名:神宗穴,脊俞穴。
1、脊中。脊,穴内气血来自脊骨也。中,与外相对,指穴内。脊中名意指脊骨中的高温高压水液外出体表后急速气化为天部阳气。本穴为人体重力场在背部体表的中心位置,穴内气血为脊骨内外输的高温高压水液,水液出体表后急速气化为天部阳气,故名脊中。脊俞名意与脊中同,俞同输。
2、神宗。神,与鬼相对,指天部阳气也。宗,祖宗也,气之源头也,水也。神宗名意指穴内的天部阳气为来自脊骨中的高温高压水液所化。理同脊中名解。
【脊中穴的功能特性】
穴义:脊骨中外输的高温高压水液在此急速气化。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功能作用:壮阳益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脊中穴位位置图】
脊中穴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按摩脊中穴位的作用】
1、缓解治疗风湿痛、腰腿疼痛、腰脊强痛等;
2、缓解治疗黄疸、暗疮、红血丝、眼睑浮肿、面黄浮肿、油脂旺盛、嘴周痤疮等;
3、缓解治疗腹泻、腹胀、小儿疳积、痔疾、脱肛、便血、痢疾等;
4、舒筋活络、调理气血、壮阳益气、缓解治疗癫痫等。
【脊中穴的取穴方法】
取穴时采用俯伏坐位,脊中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按摩脊中的手法】
可按、点、揉。
【脊中穴的穴位配伍】
【脊中穴的刺灸法】
斜刺0.5~1寸。
【脊中穴的特别注意】
脊中穴禁止艾灸。
【脊中穴的穴位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11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11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11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脊中穴的主治疾病】
风湿痛、腰腿疼痛等疾病。腰脊强痛,黄疸,腹泻,痢疾,小儿疳积,痔疾,脱肛,便血,癫痫。
【脊中穴的现代研究】
近代常用于肝炎、肠炎等的治疗。
【脊中穴的临床应用】
脊中穴适应于运动性胃肠道综合征、运动性腹痛、痛经、胃肠痉挛、急慢性胃炎、细菌性痢疾、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等腹部疼痛病症。
腹痛
“俯以通为用”,俯气不通,运化受阻,湿热蕴积,传导失职,升降失调,气机不畅,气滞血瘀;或寒邪内积,寒凝气滞;或情志不遂,肝气不疏,肝郁气滞,横逆犯胃;或肢体过劳,脾失健运,脏腑失养,拘急而痛;或气血逆乱。病因病机虽不同,然不外乎阴阳失调,治之遵循《内经》中“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阳引阴”的法则。腹为阴,背为阳;任脉为“阴脉之海”,行走于腹中,与督脉前后、阴阳相对应,并且首尾相接,故取“阳脉之海”——督脉之穴,以通调周身阳气,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脊中穴有温阳健脾,宁神镇痉之功;《针灸大成》:脊中穴“主风痫癫邪,黄疸,腹满不能食,五痔便血,温病,积聚,下利,小儿脱肛”;《针灸甲乙经》:“腹满不能食,刺脊中”。接脊穴出自《太平圣惠方》:“小儿痢下赤白,秋末脱肛,每厕腹痛不可忍者,灸第十二椎下节间,名接脊穴”。接脊穴虽属经外奇穴,但也位于督脉循行路线上,针二穴,可以振奋阳气,平衡阴阳,温煦经络,健脾理气和血。气机畅,气血调,俯气通,则“通则不痛”。
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躯体感受的疼痛刺激从后根进入脊髓背角,更换神经元后上行,入内侧丘系到丘脑。针刺产生的冲动沿外周神经传导入脊髓背角,上行到延脑同侧楔束核”针刺与疼痛刺激传入通路上都通过脊髓背角,在此,两种信号发生相互作用;而且“躯体感受的疼痛刺激是由较细的神经纤维传导的,针刺的疼痛刺激是由较粗的Ⅱ、Ⅲ类纤维传导的,粗纤维活动可抑制细纤维活动”从而阻止了痛觉的传递;与此同时,“针刺冲动传入脑内,激发了镇痛系统,增加了脑内脑啡呔的释放,达到镇痛作用”。
另外,取脊中、接脊二穴效果优于其它穴位,与神经节段性分布有关。腹腔大部分脏器的痛觉由T9—L1节段神经支配。而脊中、接脊穴位分别位于T11~T12、T12~L1棘突之间,而且二穴位分别分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内侧支、第十二肋间神经后支内侧支”。神经生理学基础研究也表明:当针刺的神经和支配痛区的神属于同一节段或相邻时,其抑制效果就要强得多。
针刺或指压接脊、脊中二穴治疗腹痛,大多数病例在5分钟内腹痛消除或减轻,具有止痛迅速、疗效确切、简便易行、无副作用而又不影响进一步诊治等优点,非常适宜于运动员,尤其是在重要比赛中使用更能体现出其优越性。
腹痛做为临床急症之一,针治之,实为遵“急则治其标”之法,治标止痛,因而病情缓解后,仍须辨证论治,以收全功。
痔疮
主穴:承山 会阳 次髎 长强 二白
配穴:湿热下注者,配大肠俞、阴陵泉;气虚下陷者,配灸神阙、百会。
方义:承山、会阳、次髎均为膀胱经穴,取三穴用泻法,清泻肛肠湿热,疏导膀胱经气而消瘀滞;长强穴属督脉,位近肛门,刺之可直达病所,请利湿热;二白为治疗痔疮的经验效穴。
温馨提示:以上【穴位密码】的小编为您详细介绍了脊中穴,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谢谢您的阅读!